图/田钧 文/邵养德(西安美院教授)
田钧,字任之,号养荷齐主,西安市人,1945年出生,国家一级美术师,西安中国画院画家。西安文史研究馆馆员。西安美协理事,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。
曾在西安、北京、深圳、武汉、山东及美国、韩国、日本、台湾等地举办画展。出版发行“田钧中国画集”、“田钧画集”等。
中国画“风雨荷塘”获中国建设美展一等奖,“金秋”参加全国首届花鸟画大展。《绿荫》参加全国首届名人名作展,《秋韵图》获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大展优秀奖。“颂荷图”获中国画精品展金奖。“雪荷”获二十世纪中国画展优秀奖等。艺术成就入编诸多名人录。
我借田钧即将出版其画集《西风落叶》之际,应邀为之撰写评论,甚幸!对我来说虽到了耄耋之年,仍在“风烛残年”的日子里笔耕不止。在田钧的画集里收入其近年来所创作的一系列芙蓉佳作,合计六十幅,大都是残荷。尽管芙蓉的生命力很顽强,它也像人一样需要新鲜的空气,充足的阳光和保证生长的水。我为了掌握有关荷文化的本质特征,把它作为文化形态进行了一番考察。目的在于“振叶以寻根,观澜而溯源”。以寻求其当代意义。

颂荷图175×135cm 田钧
田钧为了占有足够的荷花资源,对荷花进行了考察。大河上下,长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在他的画集里,每幅作品的命题都经历了从建构到解构,再从解构到重构,或者从眼中之花变成了心中之花,由心中之花变成了手中之花。其创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,已不是原来的自然形态,它构成了一个主观的荷花世界,成为独具一格的抽象符号,成一家之言。他“不仅要做一个画家,还要做一个人!”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形成了荷文化传统,代代相传。如自清代以来的八大山人、苦瓜和尚、齐白石、潘天寿、唐云和周思聪等名家高手。田钧继承了他们的衣钵,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荷花模式,令我震惊、好奇而困惑,它所具有的那种超现实的艺术感染力使人如梦如幻——“沉醉不知归路”!由此,使我联想到法国诗人贝尔纳.丰特内勒(1657—1757)的一首诗:
他虎视眈眈仰望苍天, 以怀疑的目光突然发现 万里晴空变得如此黑暗! 更感到惊奇的是 太阳怎么会结出厚厚的冰壳? 在苍穹中苦苦地寻觅所希望的东西: 似乎已经接近权力的顶峰, 可还是什么也看不见。
他走出封闭的房间, 一切都狼狈不堪! 因为天堂破产了, 有多少不幸将被释放, 所有的艺术解体了, 面对辽阔的外部空间, 踏上意义消失的道路, 再也不会留下什么文化遗产!
|